所謂成長就是認知不斷升級
發布時間:
2024-06-02
所謂成長破局,就是不斷提升認知,用認知打破“舊系統”,引入“新維度”。這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惡性循環,把你死死的困住,動彈不得,唯有破局,方可再次前行。所謂局,就是系統。破局,就是打破現有系統,引入新的系統,進入更大的系統。

所謂成長破局,就是不斷提升認知,用認知打破“舊系統”,引入“新維度”。
1、困在死循環,唯有破局
01 死循環
所謂“死循環”,是指那些讓人陷入“不斷循環”的怪圈,且無法破圈的事。
-
你想找時間學習,提升自己的能力,擺脫低效忙碌的狀態,但卻發現自己根本沒有時間學習。
-
你想通過創業賺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,但沒有第一桶金你根本創不了業。
-
你想進到一個房間,但鑰匙就在房間里,想要拿鑰匙就得先進去。
而在我們身邊貧窮和忙碌最為典型:窮人越窮,忙人越忙。
2019年經濟學領域的諾獎得主班納吉和迪弗洛在《貧窮的本質》中提到:
在摩洛哥的一個偏遠山村,一個叫歐查·姆巴克的人告訴作者,如果他覺得一家人都吃不飽的話,電視機仍然比食物更重要。
兩位學者通過研究,得到的發現之一是,窮人擔負著生活中的多種責任,他們只能關注眼前的生活,無法為長遠目標做計劃,從而陷入貧窮的死循環。
越窮,決策就越側重于當下生存,剝奪了他們諸多能力,使窮人進一步陷入貧窮狀態。
越忙,就越迫使我們專注于眼前急切的事情,越沒時間思考計劃,就會進一步陷入忙碌之中。
時間和精力,成為了一種稀缺品。
稀缺對人類大腦產生的影響,存在于潛意識之中。無論大腦的主人是否愿意,稀缺都會牢牢地俘獲大腦的注意力。而稀缺對注意力的俘獲,會影響我們對周遭世界的認知。
這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惡性循環,把你死死的困住,動彈不得,唯有破局,方可再次前行。
所謂局,就是系統。
破局,就是打破現有系統,引入新的系統,進入更大的系統。
-
忙到沒有時間學習?可以通過擴展學習方式,比如:與牛人交流、利用通勤時間聽音頻課程、閱讀他人的讀書筆記等方式。
-
沒有第一桶金創不了業?可以找PE/VC。
-
鑰匙落在了房間,但你要進去,可以找開鎖公司,可以換智能鎖。
然而,大多數人只是不愿意改變,而非看不清困局所在。
所以你需要問自己:你的目標是什么?
適當的壓力是一件好事,因為它會促使你思考。
人這一輩子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局,有時候會“當局者迷”,所以要有終身破局的準備。
02 破局
有兩種辦法,一種是改革,另一種是革命。
改革是接入新的鏈條,循序漸進的改變。
當你發現自己陷入負向循環時,你要想辦法讓自己培養一個可以破解局面的好習慣,比如學習,鍛煉等等。
從這個局撕出一個口子,接上一個好習慣,漸漸形成正向循環。
改革的做法相對溫和,因為變化并沒有那么大,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,但真要做到也是件極其難的事。
因為改革的初始階段往往是反直覺的,剛開始時,情況會越來越糟。
你本來就忙,還要花時間學習,那就會更加忙,而學習又是長期才能看到效果的事。因為看不到效果,很多人干脆就放棄了,結果就是再次陷入到死循環中。
改革最大的陷阱在于,把時間周期看得太短,很多事短期感受和長期收益往往是相悖的,但人對短期感受更敏感,長期可能會堅持不下去。
關于長周期,杰夫·貝佐斯說:
所有只能產生短期利潤的項目都不重要,無論現在賺多少錢;
能夠產生長期現金流的項目最重要,無論現在虧多少錢。
革命是踩剎車,直接對著死循環喊停,做這種選擇需要極大的勇氣。
我們每個人都像一臺高速運行的電腦,從小被要求運行各種各樣的指令,上小學、高中、大學、工作等等,停不下來。
所以你如果哪天停下來了,想自己編寫程序,但你周圍所有的電腦依然在高速運行著,甚至嘲笑你怎么不動了,然后把你遠遠地甩在后面。
一旦決定改變,即使內心篤定,也依然會很痛苦。
盡管成長很痛苦,但不成長更痛苦。
2、學會升維思考,別讓努力白費
01 升維思考,降維打擊
《三體》里面有句話:毀滅你,與你何干。
舉個例子,兩個同班同學,在2010年大學畢業,一個加入騰訊,一個加入報社。
8年后,去騰訊的同學已年薪百萬,并且滿街獵頭都在挖他,投資人也在挖他,只要出來創業就給錢。
而去報社的同學,因為報社沒落了,他曾經寄托理想的整個產業都沒了,一切都需要重來。
你應該聽說過這句話——升維思考,降維打擊。
去報社的那位就被降維打擊了,而他在2010年選擇的時候,是看不到他所在的局的。
這里并不是說兩個人的能力有多大差異,也不是說他們跟隨的領導有問題。
核心問題是這兩個個體所附著的經濟體,一個在快速崛起,一個在快速崩潰。
湖畔大學的曾鳴教授提過一個概念
——點、線、面、體,說的是一個系統層級的依附關系。
想象一個長方體,你會發現:點必須依附在線上,線必須依附在面上,面必須依附在體上。
那這和你有什么關系?
你在一個公司做得再好,結果公司倒閉了,比如柯達。
一個公司做得再好,結果整個行業被顛覆了,比如功能型手機。
一個行業做得再好,結果行業依附的經濟體沒落了,比如歐洲的某些國家。
這就叫,毀滅你與你何干。
這個世界正在加速變化,如果努力方向錯了,再努力也是沒用的。
所以我們在做選擇時,不要僅僅只盯在點這個層面,更要看到這個點背后的線面體。
02 直面恐懼,才能掌控人生
但我們仍會面對一個巨大的陷阱:恐懼。
舉個例子,有的人在一個沒啥前途的公司崗位上待著不辭職不轉行,在一段沒有愛的關系里呆著受折磨,而不離開。
是對方對他好,有承諾嗎?
并不是。而是對方抓住了他的恐懼,把他捆的死死的,動彈不得。
他恐懼辭職后找不到好的工作,恐懼生活突然沒了保障,恐懼不被人愛,恐懼被別人說三道四。
其實恐懼這種情緒,每個人都會有,而且經常會有,那該怎么處理恐懼的情緒呢?
你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:這個事的最壞結果是什么?這個最壞的結果我能接受嗎?
當你問完這個問題后,我就發現,內心的恐懼和最壞的結果,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。
人越恐懼時,就越渴望確定性的穩定。
恐懼會困住一個人的手腳,進而失去很多的機會,唯有直面恐懼,才能掌控人生。
3、你的認知,決定你的人生
01 人生是一場認知迭代的游戲
詹姆斯·卡斯在《有限與無限的游戲》的開篇指出:
世上至少有兩種游戲,一種可稱為有限游戲,另一種稱為無限游戲。
有限游戲以取勝為目的,在邊界內玩;
無限游戲以延續游戲為目的,在和邊界玩。
而人生是一場無限游戲。
高手和普通人的區別在于,高手看問題,關注的是事情背后的真正規律,看到的是事情背后的系統層級。
所以高手能看到更大的局。
02 自我設限不如主動突破
電影《楚門的世界》中,講述了一個叫克里斯托弗的導演,他制造了一檔紀實性肥皂劇,在全國范圍內大受歡迎,這檔劇24小時不間斷地直播一個叫做楚門的年輕人的一舉一動。
最關鍵的是,楚門并不知情。
楚門從小就被送到了一個叫做桃源島的小城,這座小城就是導演的“攝影棚”,里面的一切都是布置好的。
楚門在這座小城里慢慢長大,而這座小城里的其他所有人,注意是所有人,包括楚門的父母、妻子、同事等,都是這檔劇的演員。
也就是說,他們在和楚門演一出真人劇,但只有楚門自己不知道,他的一舉一動都在監控之中,這座小城布滿了無數的攝像頭。
后來楚門漸漸察覺到了不對勁,想要走出桃源島,歷經種種困難,最后沖破了被導演一手控制的局,逃出了那個虛擬的世界。
桃源島是導演給楚門設的局,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,在我們自己的認知里,你是不是,既是那個導演,也是楚門本身呢?
而《肖申克的救贖》中安迪由于被誤判殺妻,困在監獄,最后“逃出生天”,他破這個局用了整整20年。
所有的限制都是自我限制,真正的自由是隨時隨地都擁有說“不”的權利。
所以在這個世界上,沒有任何人可以輕易地限制你,除非你自己同意。
總有些人,他們一輩子注定要活到極限,一輩子都擴大自己能力的邊界。
對于他們,生命的每一天,都忙碌著為自己活,不斷突破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的局。
相關新聞